第284章 总百揆(十一)参半
最新网址:www
“这天下间谁配被视为申侯?”
这个问题有些意思,周朝那位申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可是姻亲啊!大明朝却非如此,反而早已对这种局面甚加防备,因此周幽王的申后背后有实力强大的申侯娘家,而王皇后背后可没有同样强大的娘家。
当然,自从国本之争成为大明朝堂上的核心话题以来,高务实于近二十年时间里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王皇后娘家人这一重要角色,这倒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国本之争这个“局”当中的朝廷百官很难假设一件事:倘若没有高务实多年来的坚定支持,皇后娘娘能够如今日这般守得云开见月明吗?
事实上,他们私底下扪心自问,大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倘若皇长子是周平王宜臼,文官集团是关东诸侯,王皇后是申后,那么高务实毫无疑问就是申侯!
高务实本身不是外戚,但在这件事当中却扮演了一位如同皇后一系外戚的角色。一旦如此,则无论皇后本人是否真的毫不逾矩,“外戚干政”这个问题却仍然成为某种潜在可能。
皇后娘娘与高阁老虽非真正的家人,但高阁老对皇后的长期支持足以使他们之间的关系高度密切。在此前提下,“申后”是否干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申后”背后的“申侯”不仅具备干政的能力,甚至他现在就是外廷的话事人,这就很危险了。
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的外戚干政问题,本就是一路从极其严重逐渐走到基本可以无视的一个长期过程。到了大明时期,这一问题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来看,甚至可以说是销声匿迹了。
何谓“外戚”?简单的说,外戚就是君王母亲和妻妾的娘家,君王叔叔、子侄、孙侄妻妾的娘家,以及君王姐妹、女儿、侄女、孙女丈夫的夫家。
如外公、岳父、舅舅、姐夫、妹夫、外甥、表哥、表弟、侄子等等,他们皆可被称为“外戚”。倘若从这个角度来看,考虑到永宁长公主的关系,高务实还真是实质上的外戚,只是他这个外戚身份不曾公开化,也不可能公开罢了。
不过,所谓“外戚干政”,其实一般都需要外戚趁着皇帝或是年幼——如秦代,秦昭襄王时期,因昭襄王年幼,宣太后得以以太后之位主政,由此其弟魏冉、芈戎得以把控朝堂;又如东汉,汉和帝时期,因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或是昏庸——如北周,北周静帝时期,因静帝昏庸,皇后杨丽华父亲杨坚得以代掌皇权,最后取北周而代之。
或是无能——如西汉,汉惠帝时期,因惠帝无能,吕后临朝称制,其侄吕台、吕产、吕禄,侄孙吕通得以擅权乱政;又如唐代,唐玄宗时期,因玄宗年老昏庸,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乘机操纵朝政,“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领四十馀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铨,事务鞅掌”。
总之,就是因为皇帝本身无法行使皇权,从而以亲戚身份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把持朝政,去擅自行使本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皇权。
外戚之所以有机会干政,究其根本,至少应该上溯到夏朝的“家天下”。
自夏朝开启“家天下”以来,外戚干政就是一个屡见不鲜的问题。多数朝代都有外戚干政擅权者,如汉之霍光、宋之贾似道,甚至是谋朝篡位者,如新之王莽、隋之杨坚。
可以说,“外戚干政”在中国的多数朝代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是强汉、盛唐亦也未能幸免。
如说汉,自汉高祖始,终汉献帝,外戚干政贯穿两汉407年的历史。吕氏(汉高祖刘邦皇后吕氏),窦氏(汉文帝刘恒皇后窦氏、汉桓帝刘志窦氏、汉章帝刘炟皇后窦氏),王氏(汉景帝刘启皇后王氏、汉元帝刘奭皇后王氏),霍氏(汉武帝刘彻皇后卫氏),邓氏(汉和帝刘肇皇后邓氏),阎氏(汉安帝刘祜皇后阎氏),梁氏(汉顺帝刘保皇后梁氏),何氏(汉灵帝刘宏皇后何氏)等外戚纷纷出现。
如此一来,两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其朝政皆被外戚所控制,甚至最后西汉都是被外戚王氏所灭。东汉虽不是被外戚所灭,但外戚何氏也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
如说唐,唐代的外戚干政问题虽没有两汉来得严重,但在唐中期也是较为频繁的。先是武氏(唐高祖李治皇后武则天)取唐而代之,“神龙政变”后,李唐复位,武氏失权。之后韦氏(唐中宗李显皇后韦氏)又伙同武三思祸乱朝政,而后更是毒害中宗,欲取唐而代之。再之后,“唐隆政变”韦氏被诛,唐睿宗李旦即位,此后睿宗让位玄宗李隆基,而玄宗晚年宠信杨贵妃,杨氏外戚又乘机祸乱朝政。
只能说“外戚干政”在中国封建时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多数朝代,即使开国君主英明神武,但外戚干政问题始终都是高悬在新王朝头顶上的一个大难题。
但是,凡事都是例外,有这么一个朝代,其在近三百年历史中就从未真正出现过“外戚干政”的问题,这个神奇的王朝就是大明。
有明一代,其虽然存在着如皇帝怠政、宦官弄权、党争不断、腐败盛行等种种问题,但这些问题其他朝代也有,而大明却从未出现过外戚干政甚至乱政的问题,这不得不说是明代朝堂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光。
那为何以前连强汉、盛唐、富宋都无法解决的外戚干政问题,会在明代得到完美的解决呢?
历代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皇帝或年幼或昏庸或无能,二是皇帝的妻妾、嫡母或生母有想要掌控朝政,甚至是取而代之的野心。
如汉和帝时期,窦太后就以和帝年幼(和帝登基时年仅10岁)为名,从而名正言顺的临朝称制,而后,窦太后又有政治野心,妄图把控朝政,由此其兄窦宪得以是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再如晋惠帝时期,因惠帝无能,贾皇后又极具政治野心,从而贾模、贾谧等贾氏外戚得以是把控朝政。
可以说,外戚要想干政,他就必须满足以上两点,这其中只要有一点满足不了,外戚就很难把控朝政。
如汉武帝时期,随着雄才大略的刘彻长大成人,曾经把控朝政的窦氏、王氏外戚就接连失势,再也掌控不了朝政。又如宋仁宗时期,刘太后虽临朝称制,但因刘太后并无想要完全执掌朝政的野心,所以仁宗时期并未出现外戚刘氏干政的问题。
而对于明代来说,这两点几乎就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首先明代十六帝之中,除英宗九岁登基、神宗十岁登基,是幼年登基之外,其余的十四位皇帝皆不是幼君,因此这就让外戚失去了干政的合法、合理与合礼性。
再是,明代皇帝后期中后期的皇帝虽然不少都有些怠政,有如嘉靖那般的道君皇帝,也有正德那般自封大将军的贪玩皇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代的皇帝多不是昏庸无能之君。
比如嘉靖皇帝虽然修道入迷,但却是能牢牢掌控住朝政,内阁首辅这样的重臣说换就能换。正德皇帝虽贪玩,但他的能力也是不弱的,应州大捷杀得蒙古长时间内不敢再进入明土半步。因此,基于明代皇帝多不是幼君,也不是昏庸无能之辈,由此外戚自然就很难借着皇帝昏庸无能,从而去执掌皇权。
其次,洪武、永乐二帝对外戚很是提防,在他们父子二人制定的祖制下,即使明诸帝如何的宠幸妃嫔,他们最多也就是“优者厚田宅,列僮奴”,赐予外戚丰厚的钱财,却不会重用外戚,更不会给予外戚高位。
所谓“后父初秩,不过指挥,侯伯保傅以渐而进”,即使是贵为皇后的父亲,最初也就是指挥使这样的虚职,之后最高也就是太傅这样“贵而虚”的职务,反正是不会给予实权要职。由此,明代外戚多数是“虽拥侈富之资,曾无冯藉之势”。
同时,明代诸帝不但不会重用外戚,更是对外戚实行严格的管控,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对外戚是重点照顾,一旦发现外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惩罚就是“戚畹最当守法,否则罪倍常人”,无论何种罪行,皆罪加一等。[注:当然这话到了后期也就是说说而已,尤其是因为贪财引起的罪责,往往都会被宽宥。]
再是,由于理学影响的深入,明代的皇后、皇太后多是贤后,至少她们几乎都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这一点不得不说,明代的前朝虽是混乱不堪,宦官乱政、党争、腐败等问题是层出不穷,但后宫相比以往各朝却是干净得多,其妃嫔,尤其是一国之母,多是“贤德淑惠”之人。这些后妃多数都能以身作则,她们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不仅不会主动的去干涉朝政,甚至还往往带头抑制母族势力。
如马皇后,每次朱元璋想要敕封其母族时,她都是以“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为由,拒绝朱元璋的敕封。
再如张太后,英宗继位时,因其年幼,原本张太后是能名正言顺的干预朝政的,而且也有大臣支持她这么做,但是张太后却以“毋坏祖宗法”为由拒绝,却将朝政委于“三杨”执掌,而非母族执掌。
如此,在没有后宫的支持下,外戚自然也就失去了干政的条件。
最后,明代之所以没有出现外戚干政问题,这里面还有明朝官员的原因。众所周知,大明朝的文官集团实力强大,外戚这股能威胁到文官集团地位的势力自然也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但凡有一点苗头,文官集团都要立刻上去踩一万只脚。
这个例子甚至都不必举别人,就说郑贵妃最得宠的时候,身为国舅爷的郑国泰见了高务实也是恭恭敬敬的乖得像个小宝宝,由此可见一斑。
刚才说了,“外戚干政”的前提是皇帝年幼或者昏庸,再加上后宫之中的那位——幼帝之太后或者昏君之后妃——甚有权力欲。
这两条现在都不满足,按理说高务实不必担心会有人现在就把他看做“申侯”。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皇帝昏庸这一条现在是肯定不会有的,今上目前唯一的弱点可能就是无论如何不肯亏待郑妃,但这一问题远不足以让朱翊钧达到昏庸的程度。
后宫之中有权力欲的女人不是没有,但既不是太后,也不是皇后,恰恰是郑贵妃。只是,郑贵妃的权力欲也未必是她自己希望掌握多大的权力,更多的是出自对儿子继承皇位的渴求。
这样来看,任何条件都不满足。但是,不要忘了,皇帝前不久曾经咳血晕厥。
高务实本人并不精通医理,但至少知道一个健康的人不可能随随便便咳血晕厥,即便是出于某种医理毒性反应,咳血晕厥也未免太惊人了一些。在高务实看来,这很可能说明朱翊钧的身体底子已经有了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
又或者说,哪怕之前朱翊钧的身体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在这次咳血晕厥之后也一定有了问题,大概率会落下病根。
如果现在高务实真的能完全把持朝政,那反倒好办,他可以保证皇帝今后饮食的安全,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将养身体。但问题是,高务实不能完全把持朝政——这不是能力上做不到,而是他必须主动保留自己在政治上的反对派存在。
这就麻烦了,毕竟千日防贼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沈一贯不是省油的灯,李文进不是怕事的主,郑贵妃更是开了锁血挂的BUG。
这三位虽然此次吃了瘪,一时半会儿估计很难再次携手,但只要沈一贯办好了封禅一事再次回京,那么再酝酿一次阴谋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就算先不提那么远的事,就说如今沈一贯即将离京而皇帝不肯增补阁臣,这也是好坏参半的情况。好的是少了沈一贯在京,高务实很多事做起来应该都会更加顺利;坏的是一旦真个如此顺利,那么他高阁老看起来就更像“申侯”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业余围观”、“逆风不羡仙”的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的14张月票支持,谢谢!
(本章完)
最新网址:www